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太極拳法妙無邊,八法五步體用全。掤捋擠按四正手,採挒肘靠順勢變。

太極拳法妙無邊,八法五步體用全。掤捋擠按四正手,採挒肘靠順勢變。
掤:「掤左肘靠捶,掤右捋拿揉,拳掌皆可用,一膝、二喉、三按胸」
捋:「捋左捋右功在 粘,莫將捋臂懷中按,進肘靠,退揉掤,轉身挒臂號稱擔」
擠:「擠為半身靠,臂掌一齊攻,肘靠上下用,刺喉是奇功」
按:「按為擠之剋,連隨步活移,見他腳跟 起,按掌才是機」
採:「由上而下是正抽絲,對方直攻我橫擊」
挒:「太極拳是仁道拳,兩手互挒當中前後左右各留十公分」
肘:「近靠肘,肘靠捶,貼身肘,轉身 就可肘」
靠:「有靠則靠,無靠則彈,插襠靠,側身靠,靠時半弓步,彈時半馬步,靠時鬆肩有勁」
回身提手護身掌,白鶴亮翅上下攻。摟膝拗步側身入,手揮琵琶又稱雄。
進步搬攔捶更妙,搬劈頭面攔擊胸。翻身折臂斜飛勢,肩靠肘打勢不空。
倒攆猴勢退中攻,扇通臂上托架攻。轉身劈捶閃化打,進步栽捶迎面衝。
白蛇吐信 拳指使,拳擊天突取雙瞳。雲手三進化拿打,左右用法一般同。
左右分腳手要封,回身踢腳撩陰腿。左右打虎上下攻,野馬分鬃帶搓勁。
玉女穿梭四角封,單鞭下勢 順鋒入。金雞獨立佔上風,左右穿掌鎖喉勢。
轉身挒臂號稱擔,蛇身下勢避敵鋒。上步七星雙架手,退步跨虎閃正中。
轉身擺蓮掃蕩腿,彎弓射虎挑打胸。卸步搬攔 節拿法,如封似閉守正中。
全體大用意為主,神聚氣固體要鬆。若能勤練細推求,水到渠成必成功。


蔡秀花老師提供分享

冬季外套預計104年元月中旬交貨

本會向總會訂製冬季外套91件,預定元月中旬到貨,
屆時再通知各教練場領取。
因為加訂數量很多,工廠無法及時供應,敬請同道多多包涵~
天氣早晚溫差大,還請諸位同伴多多注意身體的保暖。

代表隊定期集訓

世界盃剛結束,成績優異,為了能保持代表隊既有的水準。
自11月起每星期二在永和國小集訓,希望各代表隊成員及有興趣者,共襄盛舉,讓永和協會更上一層樓。
敬請各教練場主任轉知及鼓勵,並踴躍參加。
謝謝!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五十四式傳統太極劍


項次名稱說明方向
1起勢左手劍、右手捏劍抉、引人、點穴南方
2上步合劍點穴南方
3仙人指路引人、點穴點西、東
4三環套月格人之手腕點西
5大魁星刺、劈、後撩人膝劍尖向東北
6燕子抄水刺、擊劍尖向東北
7左右攔掃東南至東北
8小魁星後劈、崩下刺、或點東北
9黃蜂入洞先攪彼劍、或腕、刺膝西南
10靈貓捕鼠劍尖上崩彼之下部、或跳步刺西南
11蜻蜓點水後化刺西南
12燕子入巢先劈、後抽帶、刺腰先西南、轉西南刺出
13鳳凰雙展翅平擊西南至東北
14右旋風斜上東北
15小魁星後劈、劍尖下崩刺東北
16左旋風稍斜退
17等魚式平刺、待機刺東南
18撥草尋蛇壓、截、點、刺東南:點、東北:刺
19懷中抱月反抽帶人腕正東
20送鳥上林刺人上部、胸東南
21烏龍擺尾截、抽、帶東南
22風捲荷葉攪腕、刺心
23獅子搖頭斜劈西
24虎抱頭攪人手腕、乘機刺人胸西
25野馬跳澗刺人心窩、平刺西
26翻身勒馬轉人、帶人手腕、俟機待動由西至東
27指南針上步刺心
28迎風撣塵左右截、擊東南至東北
29順水推舟後撩人膝、至胸前刺、擊
30流星趕月砍劈身後來人、點西南
31天鳥飛瀑先往後撩、向前劈、擊
32挑簾式後劈、撩提
33左右車輪劍後刺、前刺、撩 
34燕子啣泥下劈西方
35大鵬展翅平刺東北
36海底撈月撩、帶 
37懷中抱月反抽帶人、腕正西
38夜叉探海刺人膝部西南
39犀牛望月向後方帶人腕東方
40射雁式點、化帶、引人
41青龍探爪刺喉正東
42鳳凰雙展翅平擊正西
43左右跨欄平帶、抽正西
44射雁式點、化帶、引人正西
45白猿獻果攪腕、刺正西
46落花式提、格、抽、帶正西
47玉女穿梭攪、後刺腹膝
48白虎攪尾擊人之手腕、攪人之手腕西
49魚跳龍門西
50烏龍絞柱洗、攪、刺、崩、劈劍尖向西人向南成半馬步
51仙人指路向左格、帶、劈劍尖向東
52風掃梅花掃帶四週障礙回向西
53手捧牙笏帶刺喉胸南方
54抱劍歸原 南方



一、太極劍學劍須知:

  1.     太陽劍-掌心向上,劍刃向左、右
  2.     太陰劍-掌心向下,劍刃向左、右
  3.     中陽劍-掌心向上有點往右後方斜,劍刃向上、下
  4.     中陰劍-掌心向左虎口向前,劍刃向上、下
  5.     少陽劍-掌心向內,劍刃上下,劍尖向右
  6.     少陰劍-掌心向外,劍刃上下,劍尖向左

二、十三劍訣(又稱十三劍勢):

  • 抽、帶、提、格、洗、攪、壓、截、刺、劈、崩、擊、點。

三、練劍應注意事項:
  1. 執劍之手要空,以姆指、中指、無名指執之,食指與小指宜鬆,腕部要活。
  2. 劍脊可貼臂,劍刃不可貼臂。
  3. 眼視劍尖,攪腕、刺心、刺膝。
四、劍中之名稱:
  1. 劍鐔(劍把子)
  2. 劍刃(劍口)
  3. 劍脊(劍背)
  4. 劍尖
  5. 劍身
五、劍之等級:
  1. 三尺劍(五斤四兩重),表示行走五湖四海,遊俠所用。
  2. 二尺八吋長(重三斤),為一般練武者所用。
  3. 二尺六吋長(重二斤十兩),為一般練武者所用。
  4. 木劍、竹劍(係木竹材所製,較輕),為一般初學練劍者比劃所用。
六、太極劍歌:
劍法從來不易傳,如龍如虹最奇玄
倘若砍伐如刀式,笑死三豐老劍仙

兵器: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太極劍:
平肩以下才能點
有弧(不超過180度)就是洗,直線叫做截。

楊家太極短棍




1 短棍起勢 29 野馬跳澗
2 青龍出水 30 左青龍探爪 (一)
3 泰山壓頂 31 右鳳凰點頭 (一)
4 葉下取桃 32 左青龍探爪 (二)
5 翻江倒海 33 右鳳凰點頭 (二)
6 當頭棒喝 34 左青龍探爪 (三)
7 青龍出水 35 右鳳凰點頭 (三)
8 泰山壓頂 36 左青龍探爪 (四)
9 葉下取桃 37 右鳳凰點頭 (四)
10 翻江倒海 38 獅子搖頭
11 當頭棒喝 39 海底撈月
12 棍前右腳 40 烏龍擺尾
13 棍前左腳 41 倦鳥歸林
14 玉女穿梭 42 左打虎
15 青龍出水 43 右打虎
16 玉女穿梭 (第二梭) 44 流星趕月 (一)
17 青龍出水 45 流星趕月 (二)
18 玉女穿梭 (第三梭) 46 流星趕月 (三)
19 青龍出水 47 流星趕月 (四)
20 玉女穿梭 (第四梭) 48 燕子啣泥 (一)
21 青龍出水 49 燕子啣泥 (二)
22 右倒棍攆猴 (一) 50 燕子啣泥 (三)
23 右倒棍攆猴 (二) 51 燕子啣泥 (四)
24 右倒棍攆猴 (三) 52 右順水推舟
25 左倒棍攆猴 (一) 53 左順水推舟
26 左倒棍攆猴 (二) 54 前後點棍
27 左倒棍攆猴 (三) 55 懷中抱月
28 撥草尋蛇 56 短棍收勢

太極功夫扇教學口令


預備勢:併步站立

第 一 段
  • 1. 起 勢 (開步抱扇)(1) 開步抱扇
  • 2. 斜飛勢 (側弓舉扇)(1) 收腳抱手 (2) 開步插手 (3) 側弓步舉扇
  • 3. 白鶴亮翅 (虛步亮扇)(1) 轉腰擺扇 (2) 轉腰分掌 (3) 虛步開扇
  • 4. 黃蜂入洞 (進步刺扇)(1) 合扇收腳 (2) 轉身上步 (3) 弓步平剌
  • 5. 哪吒探海 (轉身下刺)(1) 後坐收扇 (2) 扣腳轉身 (3) 弓步下剌
  • 6. 金雞獨立 (獨立撩扇)(1) 收腳繞扇 (2) 上步繞扇 (3) 獨立撩扇
  • 7. 力劈華山 (翻身劈扇)(1) 落腳合扇 (2) 蓋步按扇 (3) 翻身繞扇 (4)弓步劈扇
  • 8. 靈貓捕蝶 (轉身掄壓)(1) 轉體擺掌 (2) 上步掄扇 (3) 弓步壓扇
  • 9. 坐馬觀花 (馬步亮扇)(1) 虛步合扇 (2) 退步穿扇 (3) 馬步亮扇
第 二 段
  • 10 .野馬分鬃 (弓步削扇)(1) 轉腰合臂 (2) 弓步削扇
  • 11. 雛燕凌空 (併步亮扇)(1) 轉腰穿扇 (2) 併步亮扇
  • 12. 黃蜂入洞 (進步刺扇)(1) 擺掌上步 (2) 弓步直刺
  • 13. 猛虎扑食 (震腳推扇)(1) 震腳收扇 (2) 弓步推扇
  • 14. 螳螂捕蟬 (戳腳撩扇)(1) 轉腰繞扇 (2) 分手繞扇 (3) 戳腳撩扇
  • 15. 勒馬回頭 (蓋步按扇)(1) 合扇轉身 (2) 蓋步按扇
  • 16. 鷂子翻身 (翻身藏身)(1) 翻身繞扇 (2) 撤步藏扇
  • 17. 坐馬觀花 (馬步亮扇)(1) 返身穿扇 (2) 馬步展扇
第 三 段
  • 18. 舉鼎推山 (馬步推扇)(1) 轉體收扇 (2) 馬步推扇
  • 19. 神龍回首 (轉身刺扇)(1) 轉體收扇 (2) 弓步平刺
  • 20. 揮鞭策馬 (叉步反撩)(1) 撤腳繞扇 (2) 上步繞扇 (3) 叉步反撩
  • 21. 立馬揚鞭 (點步挑扇)(1) 轉身挑扇 (2) 點步挑扇
  • 22. 懷中抱月 (歇步抱扇)(1) 歇步抱扇
  • 23. 迎風撩依 (併步貫扇)(1) 上步合扇 (2) 併步貫打
  • 24. 翻花舞袖 (云手劈扇)(1) 云扇擺掌 (2) 弓步劈扇
  • 25. 霸王揚旗 (歇步亮扇)(1) 轉腰擺扇 (2) 歇步亮扇
  • 26. 抱扇過門 (開步抱扇)(1) 開扇托抱 (2) 合扇舉抱

華佗五禽之戲口令

華佗五禽之戲口令
一、預備功:
(1)鹿站遠眺(2)熊俯身腰(3)白猿獻果(4)鳥展雙翅(5)虎鬆肩背
二、丹鳳朝陽:
(1)猿臂正舉(2)白鶴張胸(3)虎鬆肩背(4)熊攀足尖(5)鹿運脊尾
(6)猿臂右舉(7)右虎撲式(8)鶴展左翅(9)左運熊經(10)右揉鹿頸
(11)鶴展右翅(12)拍脅強肝
三、金雞孵蛋:
(1)虎踞沉坐(2)猿舒右臂(3)猿舒左臂
(4)熊蹲右抱(5)猿舒左臂(6)金雞獨立
(7)鶴搧右翅(8)右旋鹿奔(9)怒虎搜山(10)猿舒右臂
(11)熊蹲左抱(12)白鶴抱胸(13)靈猿摘果
四、大鵬展翅:
(1)虎旋右坐(2)猿閃左盤(3)金雞獨立(4)靈猿指日(5)鹿仰回顧
(6)熊運腰跨(7)金雞獨立(8)犀牛望月(9)犀牛望月(10)白鶴抱丹
(11)猿理三焦(12)熊蠕臟腑(13)猛虎下山
(14)鹿引右盤(15)白鶴拗步(16)熊靠虎踞
五、孔雀開屏:
(1)猿臂右反伸(2)熊運肩跨(3)虎掌抓撲(4)白鶴張胸
(5)鴟眼顧盼(6)白蟒翻身(7)黑熊倒攀(8)猿臂左反伸
(9)靈猿摘果
六、喜鵲登枝:
(1)虎撲鹿奔(2)右鶴獨立(3)鹿觝蹬蹄(4)熊左盤坐
(5)左鶴獨立(6)鹿觝蹬蹄(7)猿右打虎(8)熊左抗靠
(9)拗步鳥伸(10)虎撲反捶(11)鹿旋左盤(12)熊右抗靠
(13)熊左抗靠(14)猿閃鹿引(15)右轉虎坐(16)前後虎掌
(17)白鶴飛翔
七、丹鳳朝陽:
(1)猿臂左舉(2)虎抓下坐(3)鶴展右翅(4)右運熊經(5)左揉鹿頸
(6)猿臂左舉(7)虎抓下坐(8)猿臂右舉(9)轉身收勢
八、收功:
(1)旋揉鹿頸(2)熊晃鴟顧(3)仙狐拜月

六十四式太極拳招式


第一段:
(1)起勢
(2)右攬雀尾-掤、捋、擠、按
(3)左攬雀尾-掤、捋、擠、按
(4)右龍回頭-採、挒、肘、靠
(5)左龍回頭-採、挒、肘、靠
(6)右單鞭
(7)右提手上勢
(8)右白鶴亮翅
(9)左單鞭
(10)左提手上勢
(11)左白鶴亮翅
(12)右、左摟膝按掌
(13)右搬攔捶
(14)右如封似閉
(15)左、右摟膝按掌
(16)左搬攔捶
(17)左如封似閉
(18)右十字手
第二段:
(19)右抱虎歸山
(20)右肘底捶
(21)左抱虎歸山
(22)左肘底捶
(23)右左倒攆猴
(24)右海底針
(25)右左扇通臂
(26)右轉身撇捶
(27)左右進攆猴
(28)左海底針
(29)左右扇通臂
(30)左轉身撇捶
(31)右雲手
(32)右左分腳
(33)左雲手
(34)右左側身蹬腳
(35)野馬分鬃
(36)前後迴身蹬腳
(37)左攬雀尾-掤、捋、擠、按
(38)右單鞭下勢
(39)右金雞獨立
(40)左單鞭下勢
(41)左金雞獨立
(42)右左打虎
(43)左龍回頭-採、挒、肘、靠
(44)玉女穿梭
(45)左十字手
第三段:
(46)右攬雀尾-掤、捋、擠、按
(47)右雙風灌耳
(48)左雙風灌耳
(49)右穿梭
(50)右十字腿
(51)左穿梭
(52)左十字腿
(53)右龍回頭-採、挒、肘、靠
(54)右指襠捶
(55)右上步七星
(56)右退步跨虎
(57)右轉身擺蓮
(58)右彎弓射虎
(59)左指襠捶
(60)左上步七星
(61)左退步跨虎
(62)左轉身擺蓮
(63)左彎弓射虎
(64)合太極

打手歌

  1.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2. 任他巨力來打吾,牽動四兩撥千斤。 
  3. 引進落空合即出,黏連貼隨不丟頂。

論鬆與沉 - 張肇平大師


「太極」是東方最古老最高的文化。「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具有悠久傳統的人文體育運動。可以祛病強身,可以禦侮制敵,可以益壽延年,千百年來一直受到眾民之喜愛。
早年我是一個學社會科學的青年,怎樣會喜愛上「太極拳」運動?是因為當年患了「肺氣腫」病━又稱氣稱氣胸。住院二月,身體已臻極度衰弱程度,經中醫師介紹我學「太極拳」,病體逐漸痊癒,身體日益健康,如此年復一年,「太極拳」便成了我的良師益友,使我喜愛上他了。
人為什麼會生病,工作太勞累,精神壓力亦有關。四十七、八年,我在陸軍供應司令部當主任軍事檢察官,由於該部下轄財務、經理等八大署,軍法業務十分繁忙,每天從早到晚,不是開庭、就是閱卷,還要應付外來的干擾,稍有不慎,極易陷入深淵,我的病就在這種勞累、緊張、焦躁的情形下產生的。「太極拳」動作的「敬、靜、定、鬆、柔、圓、慢、勻、整」九字要訣,就是治癒「勞累」、「緊張」、「焦躁」的特效藥。
「上工治未病」,我們的老祖宗,一直都是主張「預防醫學」的,如果生病了,要送醫治療或動手術,那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何況「醫」、「藥」問題,不是一般人民所易負擔的,所以歷代先聖先賢,便有所謂「氣療」、「食療」,「自然療法」、「整體治療」,其方法不外乎「吐納」、「按摩」「五禽戲」「八段錦」「小九天」「十三勢」等,其動作重「鬆、柔、慢」,其呼吸重「長、勻、細」。跟現在西方的「有氧運動」、「細胞運動」一樣。著眼於養生,重視於預防,是鬆弛身心治療時代病的最好方法,難怪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太極拳的世紀。
我從學「太極拳」開始到我教「太極拳」,耳朵聽到的與口中所說的都是一個「鬆」字。「鬆、鬆、鬆,要全身放鬆,要鬆透」。究竟要怎樣才算是「鬆」,才算是「全身放鬆」、才算是「鬆透」?練「鬆」的秘訣為何?二月二十六日本會學術研究會假復興南路二段一五七號斯美大廈頂樓舉行學術研究會,請宋志堅老師專題講演,他報告「傳統鬆柔拳法興衰變革三百年」。雖然分為三個時代說明應向虛實、動靜、剛柔三方面發展,但他特別強調的還是一個「鬆」字。出席會議的沈德輔先生特別檢出「太極拳研究專集」第五十六期鄭曼青老師論述「太極拳學術研究會五週年之一瞥」一文,其結論是「惟有鬆之一字,可說是太極拳之秘要」。我在六十九年寫了一篇「論鬆」的文章,曾在專集發表並彙載於「論太極拳」書中,雖然說明「自然就是鬆」、「不頂就是鬆」,但是「鬆」的秘訣何在,還是沒有說出來。
最近幾年來我沒有從事教拳工作,有時間自己慢慢在練,一式一式揣摩「鬆柔」的問題,發現每一式都有「起、承、轉、合」。上一式到下一式還是有「起、承、轉、合」。而且這「起、承、轉、合」都是漸變的,即一動就有「沉」的意思與動作,不「沉」便不能「穩」,不「穩」便不能「鬆」。可知沉、穩與鬆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歛入骨」。「發勁須沉著鬆淨,專注一方」。什麼叫「沉著」?指「沉穩著實」言。我們老祖宗發明太極拳,其目的有二,一為養生,一為制敵。養生就要注意練體,制敵就要注意練用。不管練體或練用,都要注意「沉穩著實」,十三勢、勢勢如此,六十四式,式式亦如此。比如右金雞獨立,左腳下沉一分,右腳就要上提一分,左腳下沉二分,右腳就上提二分,左腳下沉三分,右腳就上提三分,......,左腳下沉九分,右腳就上提九分,左腳完全下沉,右手應隨右腳上提而向上,這一下一上,一沉一起,是緩慢的,是勻稱的,這才穩當,這才穩當。如果左腳下沉一分,右腳上起二分,你就可能站立不穩,如果左腳下沉三分,右腳上提六分,你就可能要跌倒。這就是勻字的秘訣,「過與不及」都不可以。當你打拳時能夠勢勢沉穩著實,你就能將氣運上泥丸,歛入脊骨,自然身體強健。如果你要發人,也要沉穩著實,全身鬆透,蓄而後發,方可應手即仆。假如你自己都站不穩,那裏還有能力去發人?俗語說「先求穩定,再求發展」。向愷然先生說「十三勢以中定為主,掤等十二勢為輔,有中定然後有一切勢,一切勢皆不能離乎中定」。沉穩之重要可以知之。
太極拳論「氣沉丹田」。這是打太極拳的人都時常唸著一句話。什麼叫丹田?丹田在那裏?為什麼要氣沉丹田?丹田在人之下腹部,位居人體中心,為呼吸之門,性命之元、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絡之根,所以養生家重視丹田之氣的鍛鍊,打太極拳動作要慢,就是配合呼吸務使氣沉丹田。久而久之,丹田之氣充實旺盛,可以產生一種彈力。老子說「虛心實腹」。腹實了就是人的下部穩定了,心虛了就是人的上部空虛了。下實上虛就像一個不倒翁,任你怎麼推他,他都不會倒下的。人的氣血是周身循環在流動的,寅卯時氣血在上,便變成上重下輕,如果稍不注意,抬腿稍高,就會摔倒,所以早上三至七時人最容易出事,老師叫你氣沉丹田,就是教你隨時要注意虛心實腹,習慣成自然,有名師在旁指導,你什麼時侯都可以練功,絕對沒有時間之設限。
楊澄甫太極拳十要之五是「沉肩垂肘」。稱沉肩,指肩鬆開下垂,肩若不能鬆垂,便會上聳、兩肩端起,氣亦隨之上浮,不惟手臂不能鬆柔靈活,即全身亦陷於僵滯,肩關節能夠鬆開下沉,氣即隨下降,這是氣沉丹田重要工夫。稱垂肘,指肘應自然彎曲鬆垂,不可揚吊或僵直,因為垂肘不但加強了坐腕的作用,尤其完成了全身的鬆柔。這是練太極拳鬆柔的重要步驟,也可以說是化發自然的奇技妙訣。鄭曼青老師說「能鬆透,即是沉」。又說「沉與鬆,原是一事」。所以有的人說「沉肩墬肘」為「鬆肩垂肘」。鬆字訣就是沉字訣。
綜合而言,太極拳在外表看來是慢吞吞,軟綿綿,斯斯文文,隨隨便便,而其內在的行動卻是一點也不能馬虎的。「一動必沉」、「一沉便鬆」,「沉是鬆的功夫」,「鬆是沉的玄妙」,完全是「意」在指揮。一套「十三勢」,從開始至合太極,心意始終在套路上,從無間斷,不論下沉十分之一........十分之九,或上浮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是心意在操縱,這就是「中國功夫」。功夫是要慢慢練的,開始練時,慢慢由高而低,再慢慢由低而高,反覆演練,練到十分純熟時,意高就高,意低就低。意遠就遠,意近就近,意一動就有沉鬆,沉到什麼程度,鬆到什麼程度,完全依據你的體力與需求來決定。正因為太極拳是一門功夫,而且是一門極高的功夫,所以急不得,躁不得,必須循序漸進,依照老師的指導,天天繼續不斷的練,自然練出功夫來。
摘錄於「太極拳研究專集」第二O八期

太極拳十要

楊澄甫宗師《太極拳十要》乃學練之綱
  1. 虛領頂勁
  2. 沉肩墜肘
  3. 含胸拔背
  4. 鬆腰
  5. 虛實分明
  6. 用意不用力
  7. 上下相隨
  8. 內外相合
  9. 相連不斷
  10. 動中求靜

二十四式太極拳教學口令

二十四式太極拳教學口令
一、起勢:預備、兩腳併步站立
          1.開左腳 2.升、兩臂平舉(高與肩平)3.降、屈腿坐胯雙下按掌(高與腹齊)
二、左右野馬分鬃:1.移胯收腳抱掌 2.向左轉身上步 3.弓步分手(完成左野馬分鬃)
          1.向左轉身開腳 2. 移胯收腳抱掌 3.轉體上步 4. 弓步分手(完成右野馬分鬃)
          1.向右轉身開腳 2. 移胯收腳抱掌 3.轉體上步 4. 弓步分手(完成左野馬分鬃)
三、白鶴亮翅:1.跟步抱掌 2.後座向右轉身提臂看掌 3.坐正落胯虛步分掌
四、左右摟膝拗步:1.左轉腰 2.右轉腰收腳提臂看掌 3.上左步曲肘擺掌4.左摟膝右按掌
          1.後坐轉體開腳 2. 收腳提臂看掌 3. 上右步曲肘擺掌 4.右摟膝左按掌
          1.後坐轉體開腳 2. 收腳提臂看掌 3. 上左步曲肘擺掌 4.左摟膝右按掌
五、手揮琵琶:1.右腳跟步 2.後坐 3.虛步完成手揮琵琶
六、左右倒捲肱:1.翻(閃)掌 2.捲肱退步 3.後坐虛步右推掌
                1.翻(閃)掌 2.捲肱退步 3.後坐虛步左推掌
                1.翻(閃)掌 2.捲肱退步 3.後坐虛步右推掌
                1.翻(閃)掌 2.捲肱退步 3.後坐虛步左推掌
七、左攬雀尾:1.分開兩手2.抱掌收腳 3.轉身上步 4.弓步左手 5.掛掌
              6.後坐轉體後捋 7.搭手 8.弓步前擠 9.後坐引手 10. 弓步前按
八、右攬雀尾:1.後座轉身扣腳分手 2.抱掌收腳 3.轉身上步 4.弓步右手 5.掛掌
              6.後坐轉體後捋 7.搭手 8.弓步前擠 9.後坐引手10. 弓步前按
九、單鞭:1.轉身扣腳左雲臂 2.移胯勾手收腳 3.轉身上步 4.弓步前推(按)掌
十、雲手:1.後坐轉身扣腳右雲 2.左雲併步 3.右雲開步
          4.左雲併步 5.右雲開步 6.左雲併步
十一、單鞭:1. 轉體移胯勾手 3.轉身上步 4.弓步推(按)掌
十二、高探馬:1.跟步 2.後坐翻(閃)掌 3. 虛步推掌
十三、右蹬腳:1.穿掌收腳 2.上步 3.分手 4.抱掌收腳5.提腿6.蹬腳分手
十四、雙峰貫耳:1.收腳併手 2.沉身上步 3.弓步貫拳
十五、轉身左蹬腳:1.後坐 2.轉身扣腳分手 3. 抱掌收腳5.提腿 6.蹬腳分手
十六、左下勢獨立:1.收腳勾手 2.仆腿下勢 3.仆步穿掌開腳 4.弓腿扣腳 5.右獨立挑掌
十七、右下勢獨立:1.落腳轉身勾手 2.仆腿下勢 3.仆步穿掌開腳
                  4.弓腿扣腳 5.左獨立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1.落腳轉身上步 2.移胯抱掌收腳 3.轉身上步 4.弓步架推掌(右斜前方30
        1.後坐鬆步 2.移胯抱掌收腳 3.轉身上步 4.弓步架推掌(左斜前方30
十九、海底針:1.跟步 2.後坐轉腰提手 3.虛步插掌
二十、閃通臂:1.收腳拖掌 2.上步弓腿架推掌
廿一、轉身搬攔捶:1.後坐轉身扣腳 2.移胯右握拳 3.搬拳
                  4.轉腰移胯上步攔5.弓步捶
廿二、如封似閉:1.叉手翻掌 2.曲腿後坐 3.弓步前按掌
廿三、十字手:1.後坐轉身扣腳分掌 2.移胯扣右腳叉手 3.收腳抱掌

廿四、收勢:1.兩掌分開 2.兩手下落 3.收左腳併立

體用歌

  • 太極拳,十三勢,妙在二氣分陰陽。
  • 化生千億歸抱一,歸抱一,太極拳兩儀四象渾無邊。
  • 御風何似頂頭懸,我有一轉語,今為知者吐,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
  • 體用相兼豈有他,浩然氣能行乎手。
  • 掤捋擠按採捩肘靠,及進退顧盼定,不化自化走自走。
  • 足欲向前先挫後,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須方寸隨時守所守。

十三勢歌

  •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
  •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 靜中觸動動猶靜,應敵變化示神奇。
  •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全不費功夫。
  •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
  •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 若問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歎息。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

所謂頂頭懸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

所謂轉變虛實也。
發勁須沈著鬆淨,專注一方。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
形如摶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

靜如山岳,動若江河。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力由脊發,步隨身換。
收即是放,斷而復連。

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心為令,氣為旂,腰為毒。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

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者滯。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